Read
Login
About
Blog
Back
康广仁传 (Biography of Kang Guangren)
Hide Toolbar
Hide
Click a word/sentence to save it, hear its pronunciation, or save your progress.
Tap a word to save it, hear its pronunciation, or save your progress.
康君名
有溥,
字广仁,
以字行,
号
幼博,
又
号
大广,
南海
先生
同
母弟
也。
精悍
厉鸷,
明照
锐断,
见
事理
若
区别
白黑,
勇于
任
事,
洞于察机,
善于
观人,
遂
于
生死
之故,
长于
治事
之
条理,
严于律己,
勇于
改过。
自少
即
绝意
不事
举业,
以为
本国
之弱
亡,
皆
由
八股
锢
塞
人才
所致,
故
深恶痛绝
之,
偶
一
应试,
辄
弃
去。
弱冠
后,
尝为
小吏
于
浙。
盖君
之
少年
血气
太刚,
倜傥
自喜,
行事
间或
跅
弛,
逾越
范围,
南海
先生
欲
裁抑
之,
故遣入
宦场,
使
之
游于
人间
最秽
之域,
阅历
乎
猥鄙
奔
竞
险诈
苟且
阘
冗
势利
之境,
使
之
尽知
世俗
之
情伪,
然后
可以
收敛
其
客气,
变化
其
气质,
增长
其识量。君为吏岁余,尝委保甲差、
文闱
差,
阅历
宦场
既
深,
大耻
之,
挂冠
而
归。
自
是
进德
勇猛,
气质
大
变,
视前
此
若
两人
矣。
君
天才
本
卓绝,
又
得贤兄
之教,
覃精
名理,
故其
发论
往往
精奇
悍锐,
出人意表,
闻者
为
之
咋舌
变色,
然
按
之理势,
实
无不
切当。
自
弃官
以后,
经历
更深,
学识
更加,
每与论
一事,
穷其
条理,
料其
将来,
不爽累黍,
故
南海
先生
常资为
谋议焉。 今年春,胶州、
旅顺
既失,
南海
先生
上书
痛哭
论国
是,
请
改革。
君
曰:
“今日
在
我国
而言
改革,
凡百
政事
皆
第二
著
也,
若
第一
著则
惟当变
科举,
废
八股
取士
之制,
使举
国之士,
咸弃
其
顽固
谬陋
之学,
以
讲求
实用
之学,
则
天下
之人
如
瞽
者
忽
开目,
恍然
于
万国
强弱
之故,
爱国
之心
自生,
人才
自出
矣。
阿兄
历年
所
陈
改革
之
事,
皆
千条万绪,
彼
政府
之
人
早已
望而生畏,
故
不能
行
也。
今当以
全副
精神
专注
于
废
八股
之一
事,
锲而不舍,
或
可
有
成。
此关
一破,
则
一切
新政
之
根芽
已立
矣。”
盖当
是
时
犹未
深知
皇上
之
圣明,
故
于
改革
之
事,
不敢
多所
奢望
也。
及
南海
先生
既
召见,
乡
会
八股
之试
既
废,
海内
志士
额手
为
国家
庆。
君
乃曰:
“士之数
莫
多于
童生
与
秀才,
几居
全数
百分之九十九
焉。
今
但
革乡
会试
而
不变
岁
科试,
未
足以
振刷
此辈
之
心目。
且
乡
会试
期在
三年
以后,
为期
太缓。
此
三年中,人事靡常。今必先变童试、
岁
科试,
立刻
施行
然后
可。”
乃
与
御史
宋伯鲁
谋,
抗疏言
之,
得旨
俞允。
于是
君请
南海
先生
曰:
“阿兄
可以
出京
矣。
我国
改革
之期
今
尚未
至。
且
千年
来,
行
愚民
之政,
压抑
既久,
人才
乏绝,
今
全国
之
人材,
尚
不足以
任
全国
之
事,
改革
甚难
有效。
今
科举既变,学堂既开,阿兄宜归广东、
上海,
卓如宜
归
湖南,
专心
教育
之
事,
著书
译书
撰报,
激厉
士民
爱国
之心,
养成
多数
实用
之才,
三年
之后,
然后
可大行
改革
也。
时
南海
先生
初
被
知遇,
天眷
优渥,
感激
君恩,
不忍
舍去。
既
而
天津
阅兵
废立
之
事,
渐
有所
闻,
君复语
曰:
“自古
无
主权
不一之国
而
能成
大事
者,
今
皇上
虽天
亶
睿
圣,
然无
赏罚
之权,
全国
大柄,
皆
在
西后
之手,
而
满人
之
猜忌
如此,
守旧
大臣
之相
嫉
如此,
何能
有成?
阿兄
速当
出京
养晦
矣。
先生
曰:
“孔子
之圣,
知其不可
而
为
之,
凡人
见
孺子
将入
于
井,
犹思援
之,
况
全国
之命乎?
况君父
之
难乎?
西后
之
专横,
旧党
之
顽固,
皇上
非
不知
之,
然
皇上
犹且
舍位
亡
身以
救
天下,
我
忝
受
知遇,
义固
不可
引身
而
退
也。”
君复
曰:
“阿兄
虽
舍身
思救
之,
然于
事必
不能
有益,
徒一死
耳。
死固
不足
惜,
但
阿兄
生平
所志
所学,
欲
发明
公理
以救
全世界
之
众生
者,
他
日
之
事业
正多,
责任
正重,
今
尚非
死
所
也。”
先生
曰:
“生死
自有
天命,
吾
十五年
前,
经华
德里
筑屋
之下,
飞砖
猝坠,
掠面
而
下,
面损
流血。
使
彼时
飞砖
斜落
半寸,
击于
脑,
则
死
久
矣。
天下
之
境遇
皆
华
德里
飞砖
之类
也。
今日
之事
虽险,
吾
亦
以飞
砖视
之,
但
行吾心
之
所安
而已,
他事
非所计
也。”
自是
君不复
敢言
出京。
然
南海
先生
每欲
有所
陈奏,
有所
兴革,
君必
劝阻
之,
谓
当
俟
诸
九月
阅兵
以后,
若
皇上
得
免于
难,
然后
大举,
未为
晚
也。
故事
凡
皇上
有所
敕任,
有所
赐
赉,
必诣
宫门
谢恩,
赐
召见
焉。
南海
先生
先后
奉命
为
总理
各国
事务
衙门
章京,
督办
官报
局,
又
以
著书
之故,
赐金
二千两,
皆
当
谢恩,
君独谓
“西后
及
满洲
党
相忌
已
甚,
阿兄
若
屡见
皇上,
徒增
其疑
而速
其变,
不如
勿
往。”
故
先生
自
六月
以后,
上书
极少,
又
不
觐见,
但
上
折
谢恩,
惟于
所
进呈
之
书,
言
改革
之
条理
而已,
皆
从
君之意
也,
其
料事
之明
如此。
南海
先生
既
决意
不出
都,
俟
九月
阅兵
之役,
谋
有所
救护,
而君
与
谭君任
此事
最力。
初,
余
既
奉命
督办
译书,
以君久
在
大同
译
书局,
谙练
此事,
欲托君出
上海
总其成。
行有
日
矣,
而
八月
初二
日
忽
奉明
诏,
命
南海
先生
出京;
初三
日
又
奉
密诏
敦促。
一日
不可
留。
先生
恋阙
甚
耿耿,
君
乃曰:“阿兄即行,弟与复生、
卓如及
诸君
力谋
之。”
盖
是
时
虽
知事
急,
然
以为
其
发难
终在
九月,
故欲竭
蹶
死力,
有所
布置
也,
以故
先生
行而君
独留,
遂
及
于
难,
其临
大节
之
不苟
又
如此。
君明于
大道,
达于
生死,
常语
余云:
“吾
生
三十年,
见
兄弟
戚友
之
年,
与
我
相若
者,
今
死去
不计其数
矣。
吾
每
将
己身
与
彼辈
相较,
常作
已
死观;
今
之
犹
在
人间,
作
死而复生
观,
故应
做
之事,
即
放胆
做
去,
无
所
挂碍,
无
所
恐怖
也。”
盖君
之
从容就义
者,
其
根柢
深厚
矣。
既
被逮之日,与同居二人程式谷、
钱维骥同
在
狱中,言笑自若,高歌声出金石。程、
钱
等
固
不知
密诏
及
救护
之
事,
然闻令
出西后,
乃曰:
“我
等
必死
矣。”
君
厉声
曰:
“死
亦
何伤!
汝年
已
二十余
矣,
我
年
已
三十余
矣,
不犹愈
于生
数月
而
死,
数岁
而
死者
乎?
且
一刀
而
死,
不犹愈
于
抱病
岁月
而
死者
乎?
特恐
我
等
未必
死耳,
死则
中国
之强
在
此
矣,
死
又
何伤
哉?”
程曰:
“君所言
甚
是,
第
外国
变法,
皆
前者
死,
后者
继,
今
我国
新党
甚寡弱,
恐
我辈
一死
后,
无继者
也。”
君
曰:
“八股
已
废,
人才
将
辈出
矣,
何患
无继哉?”
神气
雍容,
临节终
不少
变,
鸣呼烈
矣!
南海
先生
之学,
以仁为
宗旨,
君则
以义
为
宗旨,
故其治事
也,
专明
权限,
能断
割,
不
妄求
人,
不妄接
人,
严于
辞
受取
与,
有
高掌远跖
摧陷廓清
之概。
于
同时
士大夫
皆
以
豪俊
俯视
之。
当
十六岁
时,
因恶
帖括,
故
不悦
学,
父兄
责之,
即
自抗
颜为
童子
师。
疑其
游戏
必
不成,
姑试
之,
而
从
之
学者
有
八九
人,
端坐
课
弟子,
庄肃
俨然,
手创
学规,
严整
有
度,
虽极
顽横
之
童子,
戢
戢
奉法
惟谨。
自是
知其
为治事
才,
一切
家事
营辨督
租皆委焉。
其治事
如
商君法,
如
孙武
令,
严密
缜栗,
令出
必行,
奴仆
无
不畏
之,
故事
无不
举。
少年
曾
与
先生
同居
一楼,
楼前
有
芭蕉
一株,
经
秋后
败叶
狼藉。
先生
故有茂
对
万物
之心,
窗草
不除
之意,
甚
爱护
之。
忽
一日,
失蕉
所在,
则
君
所
锄弃
也。
先生
责其
不仁,
君
曰:
“留此
何用,
徒乱人意。”
又
一日,
先
生命
君检其阁
上
旧书
整理
之,
以
累世
为儒,
阁
上
藏
前代帖括
甚多,
君举
而
付之一炬。
先生
诘
之,
君则
曰:
“是
区区
者
尚
不
割舍
耶?
留
此物,
此楼
何时
得
清净。”
此皆君
十二三岁
时
轶事
也。
虽细端
亦
可以
见
其
刚断
之气
矣。
君事母
最孝,
非
在
侧
则
母不欢,
母
有所
烦恼,
得君
数言,
辄
怡
笑
以解。
盖
其
在
母侧,
纯为
孺子
之容,
与
接
朋辈
任事时,
若
两人云。
最深
于
自知,
勇于
改过。
其事
为己
所
不能
任者,
必
自白
之,
不
轻
许可,
及其
既任,
则
以
心力
殉之;有过失,必自知之、
自言
之
而
痛改
之,
盖
光明磊落,
肝胆照人
焉。
君尝慨
中国
医学
之
不
讲,
草管
人命,
学医
于
美人嘉
约翰,
三年,
遂通
泰西
医术。
欲
以移
中国,
在
沪
创
医学
堂,
草具
章程,
虽以
事未成,
而后
必行
之。
盖君
之勇断,
足以
廓清
国家
之
积弊,
其
明察
精细,
足以
经营
国家
治平
之
条理,
而
未能
一得
借手,
遂
殉国
以
没。
其所办
之事,
则
在
澳门
创立《
知新报》,
发明
民政
公理;
在
上海
设译
书局,
译
日本
书,
以开
民智;
在
西樵
乡设
一
学校,
以
泰西
政学
教授
乡
之
子弟;
先生
恶
妇女
缠足,
壬午年
创不
缠足
会
而
未成,
君卒
成
之,
粤
风大移,
粤会成,
则
与
超
推之于
沪,
集士
夫开
不
缠足
大会,
君
实为
总持;
又
与
同志
创女
学堂,
以救
妇女
之患,
行
太平
之义。
于君
才
未尽
十一,
亦
可以
观其志
矣。
君雅不喜
章句
记诵
词章
之学,
明算
工书,
能作
篆,
尝为
诗
骈
散文,
然
以为
无用,
既
不求工,
亦
不
存稿,
盖
皆
以余事
为
之,
故
遗文
存者
无几。
然其
言论
往往
发
前人
所未发,
言人
所
不敢
言。
盖
南海
先生
于
一切
名
理,
每仅
发其端,
含蓄
而
不尽
言,
君则
推波助澜,
穷其
究竟,
达
其
极点,
故精思
伟论
独多
焉。
君
既
殁,
朋辈
将
记忆
其
言论,
裒
而
集
之,
以传于
后。
君既弃
浙官,
今年
改官
候选
主
事。
妻
黄谨娱,
为
中国
女
学会
倡办董事。 论曰:徐子靖、
王小航常
语余云,
二康
皆
绝伦
之资,
各有所长,
不能
轩轾。
其言
虽
稍
过,
然幼
博之才,
真
今日
救时
之良
矣。
世人
莫
不知
南海
先生,
而罕知
幼博,
盖为
兄
所
掩,
无足
怪
也。
而
先生
之好仁,
与
幼博之持义,
适足
以
相补,
故
先生
之
行事,
出于
幼博所
左右
者
为
多
焉。
六
烈士
之中,
任事
之
勇猛,
性行
之笃挚,
惟
复生
与
幼博为
最。
复生
学问
之
深博,
过于
幼博;
幼博治事
之
条理,
过于
复生,
两人
之
才,
真未易
轩轾
也。
呜呼!
今日
眼中
之
人,
求如
两君者
可复
得乎?
可复
得乎?
幼博之入
京
也,
在
今春
二月。
时余适
自湘
大病
出
沪,
扶病
入
京师,
应春
官试。
幼博善
医学,
于余之病
也,
为
之
调护
饮食,
剂
医药,
至
是
则
伴余同
北行。
盖幼
博之入
京,
本
无
他
事,
不过
为余病
耳。
余病
不
死,
而
幼博死
于
余之病,
余疚
何如
哉?
Story Summary
Mark as Read
Next Chapter
Chapter
1
Characters
简体
繁體
Narrate
Pinyin
Text Settings